新疆和田大紅柳灘鋰稀有金屬礦300萬t/a采選工程項目團隊平均年齡32歲。他們奮戰在海拔4600米的“生命禁區”,秉持“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團隊僅用13個晝夜便完成28米高粗礦倉滑模施工,累計澆筑混凝土41000立方米、安裝鋼結構11300噸,成功創造了高原工程領域5項行業紀錄。
技術部部長劉小境帶領團隊研發“低溫熱補償校準法”,在-25℃極端低溫環境下,手持激光跟蹤儀連續校準7小時,將法蘭面平行度嚴格控制在0.02毫米內;90后技術員王紅軍在粗礦倉施工中,創造了52小時連續值守的紀錄,帶領班組完成860次、每次30厘米的模板精準校準,始終保持0.1毫米的超高測量精度;安全員宋自強建立了專適用于高原項目的班前會“自檢、互檢”責任清單制度與“早晚宿舍區高原健康篩查制度”,將項目上因身體高反而發生的安全施工事故率降到最低。
團隊取得多項重大技術突破:首創高原工業化三大技術體系,自主研發《大型溢流型球磨機安裝工法》《基于鋰輝礦石的重介質設備安裝及調試工法》等2篇工法,申報工程專利13個。該團隊敢為人先、敢于沖鋒在前,實現344噸設備在-25℃環境下28小時精準裝配,較傳統施工效率提升61%;構建“北斗定位+液壓同步”系統,通過4組200噸千斤頂達成0.05毫米級的同步頂升。該團隊扎根昆侖,以科技創新為筆,在雪域高原書寫出新時代的“冶金天路”傳奇。
寶鋼硅鋼項目團隊平均年齡35歲。通過“掛圖作戰”機制,運用三維場布技術實現永臨結合設計,以數字建造驅動施工部署,編制數項管理清單實現全要素精細化管控,先后建成全球首座新能源汽車無取向硅鋼工廠、全球頂尖取向硅鋼制造基地,樹立了“硅鋼建設”品牌形象,鑄就“硅鋼建設”金字招牌。
項目經理賀慶國在硅鋼系列項目建設中,牽頭組建策劃專班,創新建立“三維場布-工序模擬-動態糾偏”三位一體策劃體系,聚焦樁基、土建、鋼結構、機電安裝等核心環節,深度融合數字建造技術,科學制定施工部署方案,精準管控關鍵節點工期,確保項目建設高效推進。在取向硅鋼產品結構優化(二步)項目中,他帶領團隊科學策劃、高效執行,提前4個月實現竣工投產;寶鋼超高等級取向硅鋼綠色制造示范項目采用數字建造優化施工組織方案,提前進入設備安裝階段,以“精準策劃”推動項目高品質履約,為硅鋼工程建設樹立新標桿。
項目總工程師高申聚焦數字建造技術攻關,帶領團隊搭建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平臺。在超高等級取向硅鋼綠色建造示范項目建設中,運用“BIM+構件跟蹤”技術,實現鋼結構從備料制作到安裝驗收的全生命周期追溯;主導的“BIM+樁長優化”技術,成功優化樁材2422根,優化率達到12.02%,總體節省成本51萬元;面對環形爐施工復雜工況,帶領團隊運用BIM建模對設備基礎進行分層和分段拆分,控量增效效果顯著;其團隊研發的“鋼結構屋面系統分段拼裝、胎架滑移安裝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經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團隊還榮獲上海市建筑施工行業第十一屆BIM技術應用大賽一等獎等10多項技術創新獎,以豐碩的數字建造應用成果推動項目管理效率顯著提升。
湛江鋼鐵厚板廠厚板品種拓展改造項目團隊青年占比64%。在厚板產線年修改造攻堅戰中,以28天的高效作戰提前4天完成改造任務,實現熱試一次成功、質量零返工、安全零事故的卓越成績,為湛江鋼鐵高端厚板產品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面對國內同類型產線改造規模浩大、工期緊張的挑戰,青年團隊主動扛起攻堅任務,科學制定“小時級”作戰計劃,實現年修關鍵節點提前6天完成,創造行業效率新紀錄。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團隊成員各展所長、攻堅克難:項目經理李卓年修前聯合分公司會同建設、設計、監理等參建單位成立“年修施工指揮部”聯合辦公,本著“分秒必爭,工期為令,全力沖刺,使命必達”,比計劃工期提前4天完成。
項目總工程師王麗文,年修前對涉及各專業施工內容,形成了年修計劃表,針對施工重點改造部位、進行了詳細的策劃和部署,將各班組工作任務量化,清單任務量化至小時完成量。技術員姬建忠在年修期間負責土建專業施工,深入現場,落實技術交底,帶領班組高效鑿除抗剪坑136個、二次灌漿層鑿除700m,一次交設備安裝,無返工情況。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擴建工程EPC項目團隊平均年齡31歲。他們在地形地勢復雜的“山城”重慶,克服工程體量大、組織管理難、夏季持續高溫等諸多挑戰,不斷應用新工藝、新方法適應施工環境和施工要求,優質高效完成各節點建設任務,全力打造醫學人才培育新高地。項目高峰期現場作業人員達1800余人,團隊僅用一年半時間便實現了總建筑面積20余萬平方米、26棟主要單體的全面封頂,關鍵線路節點較合同約定日期提前188天。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團隊成員齊心協力、創新進取:項目經理譚世勇嚴格按照示范項目建設標準,抓質量、保進度、守安全、增效益,帶領團隊總結出企業級工法2篇,獲得授權專利3篇,全年迎檢80余次,順利通過國務院、重慶市政府部門等各層級的專項檢查,被評為中國中冶2024年度“管理優秀項目經理”;項目總工程師周其勝針對疊合板樓板成型質量合格率低的問題,帶領項目QC小組分析研究,對人材機、施工方法、測量儀器等環節進行全方位質量把控,將合格率由80%提升到95.59%,有效節約了工期和成本;項目安全總監李黎實施穿透式安全管理,全年開展安全文化活動20余次,確保項目安全教育培訓100%全覆蓋,通過花園式辦公場所、永臨結合觀景平臺、新型連墻件等措施應用,營造安全文明的施工環境,2024年底推動項目完成“重慶市建筑安全文明工地”驗收評審。
項目榮獲2024年度中國中冶“管理優秀項目”“安全生產標準化工地”;項目QC小組成果《提高ALC隔墻板一次安裝合格率》榮獲重慶市建筑業協會二類成果,《提高疊合板樓板安裝一次驗收合格率》榮獲重慶市建筑業協會、上海市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協會二類成果和四川省建設工程質量安全與監理協會三類成果。項目多次被重慶衛視、萬州電視臺、三峽都市報等媒體報道,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沙鋼5800立方米高爐檢修項目團隊青年占比達63.3%。項目團隊面對國內首次5000立方米級以上高爐以回收鐵水方式放殘鐵及在線殘鐵繩鋸切割清理殘鐵的挑戰,秉持著“凡墻皆是門”的信念,上下一心,僅用109個晝夜,就實現高爐從停產到投產。累計安裝鋼結構14820噸、管道44520米、耐材砌筑10415噸,為行業高爐大修樹立了新標桿。
在檢修過程中,項目團隊成員通力合作,各盡其責。項目經理衛海鵬帶領1013名建設者勇毅前行,創新研發“用于大型高爐的自鎖式精準推移滑靴裝置”和“一種高爐爐殼推移勁性骨架”兩項專利技術,實現了2300噸上段爐殼及3500噸下段爐殼在47小時內精準推移并提升到位,較傳統方法效率提升30%;項目總工池鑫和管道工程師劉滬東創新應用BIM技術,重新設計三維管線布局,將近10000米爐本體冷卻水系統管道在狹小空間提前排布,使本體冷卻水管道安裝比預計工期縮短4天,管道損耗從5%降至3%;95后技術員姜旭為控制爐頂法蘭安裝精度,在垂直50米左右高度扛著全站儀持續測量6小時,只為將爐頂法蘭精度控制在0.1毫米。
懷遠縣2022年城市更新一期建設項目團隊青年占比67%。項目部秉承“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原則全力攻堅、高效推進,并順利交上“提前90天竣工、零質量事故、零安全事故”的答卷。項目部不僅收到縣住建局通報表揚及業主感謝信,還榮膺安徽二十冶第一個“國家級建筑安全生產標準化示范工地”。
項目經理張黎輝充分發揮“頭雁”領航作用,大力推廣應用BIM新技術,積極引進“智慧工地”系統,為安全工地賦能;以“人停機不停”的輪班制鏖戰,提前15天完成主體封頂;成立專項預驗收小組,靠前針對消防、配電等環節開展3輪模擬驗收,最終提前90天一次性順利通過竣工驗收,創下懷遠縣保障房建設的“二十冶速度”。梅雨季節,90后工程部長錢然連續15天駐守現場,為雨季施工安全與材料運輸保駕護航。90后經營經理彭杰3天內實地考察7家供應商,用數據分析鎖定最優性價比方案,將采購周期縮短至15天。
天津泰達郁江道DEF地塊項目團隊是一支平均年齡34歲的“青年鐵軍”,正以智慧與汗水澆筑時代精品,在津沽大地書寫著屬于建設者的奮斗故事。
面對施工高峰期達千人作業的龐大體量與緊張工期,項目經理王宇憑借15年大型項目管理經驗,帶領團隊運用BIM技術構建三維施工模型,對12道關鍵工序進行流程再造,建立起全流程質量追溯體系。
科技創新成為團隊攻堅克難的“硬核武器”。本年度立項的《住宅中外墻保溫系統施工的技術研究與應用》課題,已完成保溫板錨固優化技術、裝配式保溫裝飾一體板等2項創新成果,其中2項發明專利進入實質審查階段。團隊自主研發的“剪力墻陽角定型化加固裝置”,使構件垂直度偏差控制在3mm以內,《提高墻柱陽角處的成型質量合格率》《可拆卸免支模澆筑一次驗收合格率95%》斬獲2025年度全國冶金建設行業QC成果二等獎。
陽邏開發區智能制造產業園道路及環境綜合改造提升工程項目團隊是一支以“90后”為中堅力量、平均年齡29歲的青年隊伍。面對66.4公里道路改造的艱巨任務,團隊以“清單化+節點考核”模式破局,將工期細化為每日任務清單,以“日清日結”的執行力推動項目高效有序運轉。這份努力收獲了亮眼成績:2024年項目回款突破1.88億元,產值超8500萬元,實現履約能力與經營效益的雙提升。
團隊成員各展所長、協同發力。技術總工施澤偉充分挖掘EPC模式潛力,與設計院緊密協同,優化設計方案、創新施工工藝,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時顯著提升項目利潤率;工程部部長李志猛將“清單化”管理理念貫穿施工全過程,將任務分解到崗、責任落實到人,配合嚴格的考核機制,激發全員潛能,實現工程進度與質量“雙優”。經營部部長齊文超化身“市場獵手”,主導中標22個項目,合同額超141億元,帶領經營團隊高效完成8個子項目結算,總額達2.91億元,為項目資金鏈注入“強心劑”。安全總監劉聰以“零容忍”態度筑牢安全防線,構建全流程安全管理體系,從風險預判到隱患排查,從應急演練到安全教育,全方位織密安全防護網。
濱海縣委黨校新校區工程項目團隊是一支以 “88 后”為骨干、平均年齡33歲的青年攻堅隊伍。該團隊從濱海項目開工后已完成鹽城濱海港經濟中心小學,明達中學創四星高中提升工程,濱海縣實驗小學(西苑校區)等工程。
其中鹽城濱海港經濟中心小學項目二期克服了新冠疫情、持續罕見高溫等諸多不利因素,較合同約定提前一百天通過竣工驗收,獲得校方高度肯定,項目獲得校方頒發的“優秀項目部”榮譽稱號。項目經理霍克贊同志獲得校方頒發的“突出貢獻獎”。明達中學創四星高中提升工程較合同提前25天通過竣工驗收。濱海縣實驗小學(西苑校區)項目克服工期緊、材料供應等困難,項目于4月4日正式開始施工,現場經歷了149天日夜的奮戰,于8月31日完成竣工驗收,較合同工期提前了兩個月。收到業主單位濱海縣城發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及濱海縣教育局發來的錦旗及賀信。
北侖吉利新能源汽車總部項目團隊平均年齡 32 歲。他們嚴守質量標準,提前10天完成樁基工程節點目標,展現出強勁的履約能力。
項目經理崔少雨扎根施工現場,每道工序施工前,都會組織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召開交底協調會,精準梳理施工重難點并制定解決方案。項目總工程師熊偉帶領團隊推廣建筑業十項新技術,在保障質量的同時降低施工成本,實現經濟效益與工程品質雙提升。施工員彭忠歡在質量管控上精益求精,樁基施工階段主動加班,排查整改20余處質量隱患,為工程質量保駕護航。
創新驅動是團隊的鮮明標簽。他們擬立項 “高層公共建筑 PC 構件高效精準施工技術研發” 課題,聚焦 PC 構件精度控制、運輸保護等關鍵難題,力求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施工效率與質量。
印尼OBI島紅土鎳礦濕法冶煉項目團隊由32名平均年齡28歲的技術骨干組成,承擔著全球單線產能最大的高壓酸浸(HPAL)鎳鈷冶煉項目履約重任。團隊在印尼奧比島高溫高濕、物資匱乏的極限環境下,攻克紅土鎳礦工藝控制復雜等世界級難題,僅用18個月實現首條產線達產,氫氧化鎳鈷年產能突破15萬噸,創下濕法冶煉項目建設周期最短、達產速度最快、金屬回收率最高三項行業紀錄。
項目經理趙宇清帶領團隊采用創新“模塊化施工+動態頂升”工法,在熱帶雨季條件下,指揮完成外形尺寸為Ø5884x43181毫米,單重982噸,3臺全球最大高壓反應釜安裝,1176條焊縫100%通過ASME標準檢測;高滿原在鎳鈷濕法鋼制儲罐快速安裝技術研究與應用中,共完成了4項重大技術成果,包括一種儲罐壁板的安裝裝置及安裝方法、儲罐頂板拼接方法、安裝定位裝置以及一種儲罐頂部攪拌裝置的安裝方法,這4項成果均已申請發明專利,這些技術有效解決了鎳鈷濕法鋼制儲罐安裝過程中壁板對口固定、頂板拼裝、鋼柱支撐安裝以及攪拌裝置安裝等難題,大幅提高了儲罐施工速度,降低勞動強度與安全風險,對類似工程項目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伊濱區福民工程6號安置小區南地塊項目團隊平均年齡29歲。作為“工序分包”模式的試點項目,目前已完成了9棟樓所有工序的施工,并取得了多項技術突破:研發《拼裝式預制螺紋樁》 等4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首創《超長挑檐支模施工工法》等兩項企業級施工工法;QC課題《提高高層住宅伸縮縫剪力墻外觀質量合格率》獲得2024年度全國冶金行業建設二等獎。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項目經理王帥身先士卒,深入現場管理,及時進行糾偏,確保項目穩步推進;總工程師楊少永帶領技術質量部攻克技術難點,為項目順利施工保駕護航,并鼓勵團隊青年勇于創新,鉆研新技術、新工法;工程經理劉志明精準把控工期,協調各班組相互協作,圓滿完成第一階段的施工任務。
梅觀高速項目團隊平均年齡34歲。一直以來,團隊青年始終以擔當有為、踏實肯干為基調,在質量創優、工期履約、安全文明施工、設計優化創效、先進技術應用等方面提供堅實力量。
項目總工程師鄔迪先后參與取得專利及科技成果鑒定18項,參與完成鋼箱梁平移和景觀設計方案設計優化,預期創效額近八百萬元。在新技術應用-節段預制拼裝中,工程部和技術部青年林世燁、張藝杰、許志堡等組建QC小組,針對施工技術改進,拼裝一次合格率由83.34%提高到96.3%,并且由于安裝質量問題減少,節約維修費約10萬元,同時由于施工過程中技術改進,工期縮短約30天,不僅為公司在今后同類工程施工提供了施工依據,還促使順利通過了深圳市優質結構工程獎、廣東省建設工程優質結構獎首次檢查,為后期申報“國家優質工程獎”做好了前期準備。此外,預算員“小薛-薛賀雯”在現場土方管理方面表現出色,通過優化土方外運流程,有效減少了外運量,成功實現該項費用支出降低,為項目最終的盈利提供有力支撐。
南京NO.2020G24地塊A分區工程項目團隊平均年齡29歲,他們在南京棲霞技術經濟開發區快速崛起的城市天際線中,正以“硬核實力”刷新著建設速度。憑借高效協作與創新突破,將22.5萬平方米的高層住宅項目打造成“青春建功”的示范樣板。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項目經理肖凡提出了“黨員先鋒+青年突擊+專業班組”的“三向聯動”模式,構建起高效協作網絡,率隊攻克多項技術難題;項目總工劉宇軻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親自趕赴材料工廠堅守4個日夜;工程部部長陸軍為保證工程結構的準確無誤,多次親自為施工班組測量放線;95后技術員譚文平從“零”開始學BIM,項目BIM建模從無到有;95后安全員李昂每天兩萬步,磨破3雙勞保鞋,項目實現連續700天安全生產無事故。
這支青年攻堅隊還取得多項技術專利及多篇論文發表:《后澆帶獨立支撐柱施工技術》獲集團優秀“五小成果”,為項目節約70余萬;項目經理肖凡撰寫《淺談鋁合金模板深化設計》論文在集團內刊發表;《一種空心混凝土外墻擠塑板固定結構》克服了現有技術的缺陷,解決了空心混凝土外墻擠塑板固定不牢,澆筑振搗過程中擠塑板易偏位的問題;《一種用于金屬模板工程臨時固定樓梯預埋螺栓結構》解決了金屬模板工程樓梯平臺處預制樓梯預埋螺栓下滑、偏位、傾斜,造成預制樓梯無法安裝等問題。
天津市第一機床總廠項目團隊是以“90后”為中堅力量的青年團隊,他們秉持“傳承工業精神、煥發城市活力”的信念,在73萬平方米的工業遺存上,以科技賦能、文化鑄魂,打造出天津市工業遺存更新的標桿工程。
作為中國機床行業“十八羅漢”之一,第一機床總廠的城市更新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重塑,更是產業能級的躍升 。面對老廠區建筑結構復雜、歷史保護要求嚴苛等挑戰,項目團隊以“保護與創新并重”為原則,僅用152天完成從策劃拆除到加固更新的全流程推進。團隊創新應用梁柱擴大截面法、粘鋼法、包鋼法、粘貼碳纖維布等新方法,以及二十冶自主研發的高延性混凝土、灌漿料、憎水等新材料,對26萬平方米的老舊建筑進行精準修復,既保留了清水紅磚墻、清水混凝土墻、魚腹梁等蘇式工業風貌,又確保了建筑安全性與功能性。
2024年10月,“津一·PARK”東區率先開放,8米高的蘇聯專家辦公樓化身工業風咖啡館,金三車間轉型為天津機床工業博物館,月灣公園、親水廣場等公共空間更成為市民打卡新地標。
從“工業銹帶”到“智造秀帶”,這支團隊以智能科技為引擎,構建“文商產”融合新生態:在天津二十冶黨委委員、項目總指揮長何青義和項目部黨支部書記、項目經理孟祥陽指導和鼓勵下,項目團支部書記、副總工程師司勇勇帶領組織了青年技術攻關小組,經過反復論證與模擬,優化施工方案,為項目節約成本近20萬元;優化施工關鍵線路,大幅縮短工期 20 天;以青年員工馬歡、畢祥鑫、戴子辰等為骨干的青安崗成員,通力協作,勇挑安全監督重擔,每日穿梭于施工現場,憑借敏銳的觀察力與高度的責任感,累計排查安全隱患 200 余項。
(各單位聯合供稿)